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三教之垂万古也。
咸以师弟子授。
独释氏之师弟子。
削姓以名。
别为父子之流叶
东塔和尚叶真身大师
其道偕极。
不可思议。
以父子言。
克尽弓裘之善。
和尚法号志忠
俗姓陈
世居仙游
祖讳璠。
父讳筇继。
以好尚山水。
崇佛友僧。
生和尚
自于乳抱。
鼻逆膻辛。
九岁诣真身大师为童子。
一见之。
两如宿契。
年十五落发。
初大师之卜龟洋也。
云木之深。
藤萝如织。
狼虎有穴。
樵采无径。
俄值六眸之巨龟。
足蹑四龟。
俯仰其首。
如作礼者三。
逡巡而失。
遂驻锡卓庵。
名其地曰龟洋焉。
龟洋之泊也。
盂不及村。
畬不及菑。
山产菜号苦盖
以之充卯而斋。
惟大师和尚
俱岁移月更。
名驰迹漏。
檀信寻而施。
渔猎投而事。
时谓之二菩萨僧。
其他或来人之稍乖严洁。
则立有蛇虎惊吼之怪。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
弃之而绦帽潜匿。
大师允檀信之迎。
隐于数家。
和尚栖于岩穴之内。
不离兹山。
相伍者麋鹿。
驯伏者虎狼。
既而靡耕菑。
杜施丐。
还取苦莽之卯。
至今兹院之逢歉岁。
一邱之风不泯。
宣宗皇帝复寺之始。
议者以灵岩之奇胜。
非我菩萨僧不可以宏就。
由是都人环乞大师以居。
和尚独荐龟洋之址焉。
松堂揭而觉路喧天。
金磬敲而道花满地。
诚以上升道士不受箓。
成佛沙弥不具戒。
和尚且不之然。
旋将西游。
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
大中十二年东还。
庐陵草庵和尚值。
草庵曰。
来自何山
曰六眸山。
曰六通乎。
曰慧非重瞳。
和尚盖行高而言寡。
是日对答如流。
既及本山。
人地愈盛。
院落则不营而峻。
供舍则不化而来。
咸通三年
灵岩力圆乃迎大师返于兹。
八年。
大师坐亡。
法身不坏。
南北归敬。
阗然无时。
和尚以之烦。
十三年。
遂南五步里之山。
得峰之秀。
室而禅焉。
即今南畬也。
广明元年
弟子智朗元鉴藏辉景闲宏干鸿超。
悉以植性祇园。
分光慧炬。
以谓我大师承法马祖
亲得心印。
则和尚焉。
今以宿晓而晦。
辞烦即静。
不可使六眸灵感之地。
留形示灭之异。
叶其叶而不之大乎。
于是迓乞归于院。
将以宏
式救迷津。
其如感通虽然。
现没有数。
中和二年(是时公尚未登甲科)龙集壬寅三月十日示灭。
寿年六十有六。
二十有五。
后二旬之一日。
建窣堵波于东冈焉。
呜呼。
和尚之道。
不粒而午。
不宇而禅。
与虎狼杂居。
所谓菩萨僧信矣。
其三月之朔。
语其众曰。
至道之有显晦。
师弟之不欲双立。
大师之去也。
留形为之显。
今吾之行矣。
速藏为之晦。
故将仪貌若生而盖棺。
晦朔不逾而启土。
付嘱也。
其上足景闲宏干。
以凡纪道名。
须资词笔。
恳赍行实。
扣愚求文。
滔早访莲扃。
今悲松塔。
敢辞抽思
用刻贞铭
为之铭曰。
六眸献山。
二叶开莲。
号及菩萨
正真自然。
云林匿迹。
狼虎参禅。
仙花扑地。
智月悬天。
示灭之灭。
显晦岐焉。
布金左冈。
建塔开阡。
实归上界。
岂曰下泉。
松风雨。
空悲岁年。
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 五代 · 李俨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一
大哉乾元。播物垂象。肇有书契。文籍生焉。虽十翼精微。阴阳之化不测。九流沈奥。仁义之涂斯阐。而劳生蠢蠢。岂厌尘门。闇海茫茫。恒漂苦浪。亦有宝经浮说。锦籍寓词。驾凤升云。骖龙栖月。迹均转缕。空溺志于邪山。事比系绳。讵知方于觉路。孰若训昭金口。道秘琼箱。静痡毒于三漏。拯横流于五浊。是生是灭。发莲花之音。非色非空。被栴檀之简。暨乎鹤林税轸。涅槃之岸先登。鸟笔记言。总持之苑斯辟。结集之侣。扬其实谛。传授之宾。宏其妙理。然则绍宣神典。幽赞元宗。跨生肇以遐鶱。追安什而曾骛。可以声融绣石。采绚雕图。则于我法师而见之矣。法师讳道因俗姓侯氏濮阳人也。自绕枢凝祉。纪云而锡允。贯昴摛祥。奠川而分绪。司徒以威容之盛。垂范汉朝侍中以才悟之奇。飞芳晋牒。衣冠继及。代有人焉。祖阚。冀州长史。父玚。随柏人县。并琢磨道德。砥锡文艺。或题舆展骥。赞务于千里。或烹鲜制锦。驰声乎一同。法师禀祜居醇。含章纵哲。覃吁之岁。粹采多奇。髫龀之辰。殊姿独茂。孝爱之节。慈顺之风。率志斯存。因心以极。年甫七岁。丁于内艰。嗌粒绝浆。殆乎灭性。成人之德。见称州里。免丧之后。乃发宏誓。而以风树不停。浮生何恃。思去发肤之爱。将酬罔极之恩。便诣灵岩道场。从师习诵。而识韵恬爽。聪悟绝偫。曾不浃旬。诵涅槃二帙。
举众嗟骇。以为神童。
逮乎初丱。方蒙落发。
于是砥行饬躬。架德缉道。
箧蛇能剪。心猿久制。
溯流增智。望井加勤。
在疑必请。见义思益。
寻讲涅槃十地。洞尽幽微。
宿齿名流。咸所叹异。
及受具戒。弥复精苦。
若浮囊之贞全。譬圆珠之朗洁。
始听律义。遍讫便讲。
辨析文理。综核指归。
十诵之端。五篇之赜。
写瓶均美。传镫在照。
又于彭城嵩论师所。听摄大乘。
嵩公懿德元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集。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法师夏腊虽幼。业行攸高。
独于众中。迥见推挹。
每敷摄论。即令复讲。
而披演详悉。词韵清畅。
诸方翘俊。靡弗归仰。
于是遍窥释典。咸通密藏。
五乘之说。四印之宗。
照尽几初。言穷虑始。
每抠衣讲席。隐几雕堂。
举以玉柄。敷其金牒。
涣乎冰释。怡然理顺。
延惠风而不倦。同彼清流。
𮘻来响而无疲。类夫虚谷。
搢绅之客。慕义波腾。
缁黄之侣。承规景赴。
法师志求冥寂。深厌嚣滓。
乃负帙褰裳。销声太岳。
寝溪扃岫。饮露餐霞。
树偃禅枝。泉开定水。
凡经四载。将诣洛中。
属昏季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涉。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孤迈。
恐罹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欻至。
皓然白首。请与俱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非夫确至。曷以臻乎。
既而黄雾兴祆。丹风起孽。
中原荡覆。具祸以烬。
法师乘杯西迈。避地三蜀。
居于成都多宝之寺。而灵关之右。
是曰隩区。远接荆舒。
近通邛僰。邑居隐轸。
人物嚣凑。宏才钜彦。
硕德高僧。咸挹芳猷。
归心接足。及金符启圣。
宝历乘时。运属和平。
人多好事。导元流于巳绝。
辟妙门之重键。法师以精博之敏。
为道俗所遵。每设讲筵
毕先招迓。常讲维摩摄论。
听者千人。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植艺该洽。
尤善大乘。昔在隋朝
英尘久播。学徒来请。
接武摩肩。暹公慠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法师论义。
肃然改容。沈吟久之。
方用酬遣。法师抗音驰辩。
雷惊波注。尽妙穷微。
藏牙折角。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
行台左仆射赞国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
范阳公卢承庆。及前后首僚。
并西南岳牧。并国华朝秀。
重望崇班。共藉声芳。
俱申虔仰。由是梁之地。
庸濮之氓。饮德餐仁。
云奔雨集。法师随缘诲诱。
虚往实归。昔昙翼高奇。
教阐沈犀之壤。法和通敏。
道著蹲鸱之域。协时揆事。
抑亦是同。考业畴声。
彼则非衮。而以久居都会。
情异俶真。养中晦迹。
可求天解。复于彭门山寺。
习道安居。此寺往经废毁。
院宇凋敝。法师慨然构怀。
专事营辑。若乃危峦迢遰。
俯瞰龙堤。绝磴逶迤。
斜临雁水。近对青城之巘。
遥瞻赤里之街。云榭参差。
星桥萦映。于是分岩列栋。
架壑疏基。窈窕陵空。
俳佪𦋐景。啸。
共宝铎以谐声。月上霞舒。
与璇题而并色。仙花秘草。
冬夏开荣。扰兽驯禽。
晨昏度响。谅息心之胜竟。
毓道之净场乎。而以九部微言。
三界式仰。缅惟法尽。
将翳龙宫。挥兔豪而匪固。
籀鱼网而终灭。未若镌勒名山。
永昭弗朽。遂于寺北岩山。
刻石书经。穷多罗之秘帙。
尽毗尼之妙义。纵洪澜下注。
巨火上焚。俾此灵文。
永传遐劫。岂直迷生之类。
睹之而发心。后学之徒。
详之而悟道。既而清猷远畅。
峻业遐昭。遂简宸衷。
乃纡天绂。追赴京邑
大慈恩寺。与元奘法师證释梵本。
奘法师道轶通贤。德邻将圣。
朅游天竺。集梵文而爰止。
旋谒皇京。奉纶言而载译。
法师宿望。特所钦重。
琐义片词。咸取刊證。
斯文弗坠。我有其缘。
慧日寺楷法师者。聪爽温赡。
声蔼鸿都。乃首建法筵。
请开奥义。帝城缁俗。
具来咨禀。欣焉相顾。
得所未闻。诸寺英翘。
懑然祗服。咸敷师子之坐。
用伫频伽之音。法师振以元词。
宣乎幽偈。同炙輠而逾畅。
譬连环而靡绝。耆年粹德。
旷士通儒。粉滞稽疑。
云消雾荡。伏膺请益。
于嗟来暮。惟法师姿韵端凝。
履识清敏。粹图内蕴。
温采外融。运柔嘉以成性。
体斋遫而行巳。峻节孤上。
夷险同贯。冲怀不挠。
是非齐躅。加复研几史籍。
尤好老庄。咀其菁华。
含其腴润。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宿植胜因。
恬荣褫欲。善来佛子。
落采庵园。开意花于福庭。
濯元波于妙境。而贞苦之操。
绝众超伦。聪亮之姿。
踰今迈昔。信法徒之冠冕。
释氏之栋梁乎。凡讲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
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论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出章疏。
既而能事毕矣。宏济多矣。
脱屣于梦境。栖神于净域。
春秋七十有二。以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
终于长安慧日之寺。梵宇歼良。
真门丧善。悲缠素侣。
恸结缁徒。即以四年正月
旋乎益部。二月八日
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道俗门人。
星流波委。衔哀追送。
众有数千。岩谷为之传响。
风云于是变色。慧日寺徒众。
并蠲邪迪妙。综理探微。
保素真源。归元正道。
法师戾止。咸共遵崇。
追思靡及。情深轸慕。
弟子元凝等。禀训餐风。
师称上足。而以慈镫罢照。
崇山无仰。循堂室而濡涕。
对几𢂀而流恸。敬于此寺。
刊金撰德。气序虽迁。
音尘方煽。亦犹道林英范。
托绣础以长存。慧远徽猷。
寄雕碑而不朽。其词曰。
缅哉佛性。廓矣元门。
功昭旷劫。化拯重昏。
冲仪巳谢。妙道斯存。
匪伊开士。孰畅其言。
显法师。诞灵杰起。
之秀。如岩之峙。
穆穆风规。堂堂容止。
行穷隐括。识洞名理。
爰初纽锦。早厌樊笼。
言从落饰。乃沐元风。
将超八难。即悟三空。
贞图可仰。峻范弥融。
鹿野微词。猴江粹典。
源流毕究。奥隅咸践。
法镜攸悬。信花弥阐。
振岳符论。奔涛喻
昔在昏虐。时逢祸乱。
东去戢道。西游违难。
天启圣期。光华在旦。
翼教益。腾声巴汉。
爰雕净境。于彼曾岑。
分櫩架壑。耸塔依林。
搜金缉义。篆石雕金。
芥城斯尽。胜迹无侵。
载奉王言。来游帝宅。
慧义资演。真宗伫译。
紫庭之彦。丹台之客。
并企清仪。俱餐妙赜。
沦羲□□□□□光遽嗟分岸。永泣摧梁。
龛留旧影。室泛残香。
书芬纪蔼。地久天长。
荆州道俗请智顗讲法华经疏 隋 · 陈子秀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八
导因寺东岩菩萨戒弟子陈子秀等稽首和南:窃以法门不二,理绝言忘,应病随机,假名相说。
虽复常居寂灭,而广示威仪,不起道场,躬升自在。
义谈广狭,迹现浅深,普是有识津梁,含生舟渚。
论其汲引,莫不方便为先;
语其提携,无非譬谕为本。
宅中童孺,识三车而竞出;
佣赁穷子,知粪秽之可除。
惟禅师居不测之位,怀普洽之心,道贯三空,智阶百法,辄欲奉屈宣扬《法华》一部。
展禽邵伯,术小功微,尚复布政棠阴,宣风柳下。
况复亲承三点,高修六度,必愿俯就倾诚,留心钻仰。
汉皇白水,犹昌大风,桑井可嘉,无容默已。
庶令贵贱上下,咸识一乘,大叶小枝,等蒙慈润。
幸使高源凿井,速见洪泉,醉卧惛迷,还知昔宝。
辄述众情,罔知陈具,谨请。
开皇十三载八月十日(《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中印度僧智光 初唐 · 玄奘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唐国苾刍元奘。谨修书中印度摩揭陀国三藏智光法师座前。
自辞违俄十馀载。境域遐远。
音徽莫闻。思恋之情。
每增延结。彼苾刍长至
蒙问并承起居康豫。豁然目朗。
若睹尊颜。踊跃之怀。
笔墨难述。节后渐暖。
不审信后何如。又往年使还。
承正法广大法师无常。奉问摧割。
不能已矣。呜呼。
可谓苦海舟沈。天人眼灭。
迁夺之痛。何期速欤。
正法藏植庆曩晨。树功长劫故得挺冲和之茂质。
标懿杰之宏才。嗣德圣天。
继辉龙猛。重然智炬
再立法幢。扑炎火于邪山。
塞洪流于倒海。策疲徒于宝所。
示迷众于大方。荡荡焉。
巍巍焉。实法门之栋干也。
又如三乘半满之教。异道断常之书。
莫不韫综胸怀。贯练心腑。
文盘节而克畅。理隐昧而必彰。
故使内外归依。为印度之宗袖。
加以恂恂善诱。晓夜不疲。
衢樽自盈。酌而不竭。
元奘昔因问道。得预参承。
指诲。虽曰庸愚。
颇亦蓬依麻直。及辞还本邑。
嘱累尤深。殷勤之言。
今犹在耳。冀保安眉寿。
式赞元风。岂谓一朝。
奄归万古。追维永往。
弥不可任。伏惟法师夙承雅训。
早升堂室。攀恋之情。
当难可处。奈何奈何。
有为法尔。当可奈何。
愿自裁抑。昔大觉潜晖。
迦叶绍宗洪业。商那迁化。
鞠多阐其嘉猷。今法将归直。
法师次任其事。唯愿清词妙辩。
共四海而恒流。福智庄严。
五山而永久。元奘所将经论。
已翻瑜伽师地论等大小三千馀部。其俱舍顺正理。
见译未周。今年必了。
即日大唐天子圣躬万福。率土安宁。
以轮王之慈。敷法王之化。
所出经论。并蒙神笔制序。
令所司抄写。国内流行。
爰至邻邦。亦俱遵习。
虽俱像运之末。而法教光华。
雍雍穆穆。亦不异室罗筏誓多林之化也。
伏愿照知。又前渡信渡河。
失经一驮。今录名如后。
有信请为附来。并有片物供养。
愿垂纳受。路远不得多。
莫嫌鲜薄。元奘和南。
元奘三藏法师 唐 · 释慧立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观夫夜星宵月。
继西日之明。
三江九河。
助东溟之大。
相资之道。
在物既然。
传袭之风。
于人岂异。
法王潜耀之后。
阿难结集已来。
岁越千年。
时逾十代。
圣贤间出。
英睿递生。
各韫图□俱苞上智。
负荷遗法。
控御天人。
道制风飙。
神倾海岳。
或舒指而流膏液。
或异室而朗奇光。
或连尸以伏天魔。
或一对而迥时主。
或愿通法于边刹。
冒浪波于崄涂。
或虚已以应物。
求裹粮而行死地。
终令元津溢瀁。
惠济无疆。
既益传灯。
实符付嘱。
考之前册。
可不然哉。
清源不穷。
今复遇法师嗣承之矣。
惟法师星象降灵。
山岳腾气。
才过东箭。
誉美南金。
雅操不偫。
坚芳独拔。
以四生为已任。
建正法为身事。
巍巍乎似嵩华之负穹苍。
皎皎焉若琅玕之映澄海。
而聪机俊骨。
发于自然。
味道轻荣。
率由天性。
至夫多识洽闻之奥。
冠恒肇而逾高。
详元造微之功。
跨生融而更远。
滔滔乎。
蔼蔼乎。
绍隆之器也。
神之将使像化重光于颓季之期。
故诞兹明德者矣。
法师以往。
今古大德。
阐扬经论。
虽复俱依圣教。
而引据不同。
诤论纷然。
其来自久。
至如黎耶是报非报。
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百有馀科。
三藏四含之涅槃。
大小两宗之钳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今哲之所共疑。
法师亦踌躇此文。
怏怏斯旨。
慨然叹曰。
此地经论。
盖法门枝叶。
未是根源。
诸师虽各起异端。
而情疑莫遣。
终须括囊大本。
取定于祗洹耳。
由是壮志发怀。
驰心遐外。
贞观三年秋八月
立誓束装。
拂衣而去。
到中天竺那烂陀寺。
大法师名尸罗跋陀
此曰戒贤。
其人体居二宗。
神鉴奥远。
博闲三藏
善四韦陀。
于十七地论。
最为精熟。
以此论该冠众经。
亦遍常宣讲。
元是弥勒菩萨所造。
即摄大乘之根系。
法师发轫之所祈者。
十六大国靡不归宗禀。
义学之徒。
恒有万计。
法师既往修造。
一面尽欢。
以为相遇之晚。
于是服膺听受。
兼咨决所疑。
一遍便覆。
无所遗忘。
譬濛汜之纳偫流。
若孟潴之吞云梦
彼师嗟怪。
叹未曾有之。
若斯人者。
闻名尚难。
岂谓此时共谈元耳。
法师从是声振葱岭
名流入国。
彼诸先达英俊闻之。
皆宿构重关。
共来难诘。
雁行鱼贯。
毂驾肩随。
其并论之词。
云屯雨至。
法师从容辨释。
皆入其室。
操其戈。
取其矛。
击其盾。
莫不人人丧辄。
解颐虔伏。
称为此公天纵之才。
难酬对也。
戒日王等见之报喜。
皆肘步呜足。
倾珍供养。
罢席之后。
更觉梵书。
并馀经论。
自如来一代所说。
耆山方等之教。
鹿苑半字之文。
爰至后圣马鸣龙树。
无著天亲。
诸所制作。
及灰山住等。
十八异执之宗。
五部殊途之致。
并收罗研究。
达其旨。
得其文。
并佛处世之迹。
如泥洹坚固之林。
降魔菩提之树。
迦路崇高之塔。
那揭留影之山。
皆躬伸礼敬。
备睹灵奇。
亦无遗矣。
法师心期既满。
学览复周。
将旋本土。
遂缮写小乘法教六百馀部。
请像七躯。
舍利百有馀粒。
以今十九年春正月廿五日
还至长安
道俗奔迎。
倾都罢市。
是时也。
烟收雾卷。
景丽风清。
宝帐盈衢。
花幢埯日。
庆云垂彩于天表。
郁郁纷纷。
庶士咏赞于通庄。
轰轰隐隐。
邪风于焉顿戢。
慧日赫以重明。
虽不逢世尊从忍利之下阎。
此亦足为千载之休美也。
法师此行经途数万。
备历艰危。
至如涸阴冱寒之山。
飞涛激浪之壑。
厉毒黑风之气。
狻猊貙豻之偫。
法显失侣之乡。
智严遗伴之地。
班超之所不践。
章亥之所不游。
法师子尔孤征。
坦然无梗。
扇唐风于八河之外。
扬国化于五竺之间。
使乎遐域侯王。
驰心辇毂。
远方酋长。
系仰天衢。
法师不世之功。
抑亦圣朝运昌感通之力也。
皇帝握龙图而纂历。
应赤服以君临。
戮鲸豕以济偫生。
荡云霓而光日月。
正四维之绝柱。
息沧海之横流。
重立乾坤。
再施镕造。
九功包于虞夏。
七德冠于曹刘。
海晏河清
时和岁阜。
远无不顺。
迩无不安。
天成地平。
人庆神悦。
加以重明丽正。
三善之义克隆。
宰辅忠勤。
良哉之歌斯允。
既而功穷原载。
德感上元
紫芝含秀于玉阶。
华果结英于朱阁。
又如西州石瑞。
松县琨符。
纪圣主千年之期。
储君嗣承之业。
凤毛才子之句。
上果佛日之文。
历万古而不闻。
当我皇而始出。
岂非明灵辅德。
元天福眷者焉。
加复游心真际。
城堑五乘。
追思鹫岭之容。
伫想提河之说。
故使遗形绀发。
焕彩来仪。
胜典高僧
相辉而至。
慈云布于六合。
法鼓震于三千。
天花将景风共飞。
翠雾与香烟同馥。
于是溺俗沈流之士。
望彼岸而有期。
清虚蹈元之宾。
顾三空而非远。
所谓司南启路。
而众惑知方。
商飙袭林。
而偫籁自响。
法师盛德也如彼。
逢时也如此。
岂同雅澄怀道。
二石之凶残。
安什传经。
值符姚之伪历。
校之深浅。
即行潦之类江湖。
比之明暗。
乃朝阳之与萤曜矣。
昔钟玦既至。
魏文章赋以赞扬。
神雀斯呈。
贾逵献颂而论异。
在禽物之微贱。
古人犹且咏歌。
法师不朽之神功。
栋梁之大业。
岂可缄默于明时。
而无称述者也。
立学愧往贤。
德非先达。
直以同沾像化。
叨厕末尘。
欣慕之怀。
迫于恒品。
所以力课庸愚。
辄申斯传。
其清微令望之美。
绝后光前之踪。
别当分诸鸿笔。
非此所能覼缕也。
冀明鉴君子。
收意而不哂焉。
赞曰。
生灵绝。
大圣迁神。
其能绍继。
唯乎哲人。
马鸣先唱。
提婆后申。
如日斯隐。
朗月方陈。
穆矣法师
谅为贞士。
迥秀天人。
不羁尘滓。
穷元之奥。
究儒之理。
洁若明珠。
芬同蕙芷。
悼经之阙。
疑义之错。
委命询求。
陵危践壑。
恢恢器宇。
赳赳诚恪。
振美西州
归功东土。
属逢有道。
时惟我皇。
重悬玉镜。
再理珠囊。
三乘既阐。
十地兼扬。
俾夫慧日。
幽而更光。
曰余庸眇。
幸参尘末。
长自蓬门。
靡雕靡括。
高山斯仰。
清流是渴。
愿得攀依。
比之藤葛。
河南龙门天竺寺711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形器分。
有宰匠。
名言立
有导师。
上圣卓然大仙之旨也。
定融于惠。
惠无不明。
明證于觉。
觉无不定。
虚其照然观我。
动以权而应物。
智周斯大。
功利斯远。
继善者循乎业。
欲仁者适乎变。
业乃至于无相。
变复存于有作。
使因城之广。
刹土之严。
其来尚矣。
天竺寺者。
天竺王子避位出家。
三藏法师宝思惟之立也。
夫所宗谓道。
道崇可让位。
况生于佛国。
所慕惟法。
法住可济时。
况行于人代。
吴季子安世高之事。
仲尼康僧会之徒欤。
不然。
何以谛俗归真。
秉彝宏教之极也。
故誓于东震。
发自南离。
藏戒珠。
却商宝。
陵海涨而绝云岛矣。
属䑦倾其五两。
馀皇折其三翼。
法师于呀呷渺瀰之际。
睹观世音像一躯。
随而载之凡七夕
观音则圣极于既堕。
迦叶以神形于既没。
海可以化为之迹变入诸身若是乎。
海本如故。
则荆陷莫致瓜步。
浮杯遂往。
孰喻乘桴于中道。
舍筏于彼岸邪。
至则冕旒赞叹。
京师翕习。
意吉之友而仍得自摩。
眷之更生。
与之纽解徵而张绝绪也。
始憩西明寺
译金光明楞伽文殊师利咒藏广博严净陀罗尼浴像功德大宝积等经七部
顾而言曰。
机轮未兆。
碍之殊域。
志成已信。
乘之坦涂。
今微言载剔。
密藏咸启。
吾其往矣。
况求法不二。
解空第一。
竟超西阖之偫。
必择东林之众。
常谓洛京阙塞。
山断川流。
枕城池于正阳。
当日月于亭午
脉脉中泻。
逶迤左薄。
黄道映以为界。
翠屏临而见空。
天下地势之寄也。
故宝塔曾盘。
镜龛延袤。
御梯凭下。
敷座因高。
具次八四。
方成万亿。
皆默而许之。
感遂通者。
法师乃乱流东济。
止彼香山
又于山北见龙泉二所。
洞澈深浅。
则铺丹孕碧。
噀珠连而上跳。
回夐经复。
则小雨微风。
点琼析而傍散。
砾摇动。
光辉自然。
琉璃混成。
毛发可数。
法师乐之。
爰创方丈。
邻于咫尺。
坚持愿力。
善诱檀心。
皆撤无之欢豫。
尽布金之须达。
更于其侧。
造浮图精舍焉。
飞观遥峙。
仙茎崛起。
远而趋之。
虚空缥缈于其閒。
近而察之。
岑壑青荧于表里。
羌难得而名也。
景云岁辛亥月建已日辛卯
制以法师所造寺赐名曰天竺
维皇建极。
与天比崇。
教设而风靡。
化行而日用。
法师不忘本而遂初乎。
殿中侍御史赵国李畬字玉田
育粹含采。
妙机强学。
佑其垂成。
宪以从事
法师即于山之东偏。
建丈六石龛
匪泐而攻。
载追而琢。
四众围绕。
万人唱和。
疑陇埏之朝隤。
罗浮之暗徙。
则圆焰石乳。
凝阴水精。
香封韫玉。
花洒交璎。
谅殊特也。
若乃立三会
开八关。
撞鸿钟。
伐灵鼓。
引清梵。
称神咒。
向之双泉
氛氲五色。
云止烟绝。
星流火变。
亟福应而神滋焉。
每熙春载阳。
庶物和畅。
此都人士。
则填城溢陌。
自北而南。
遗光相涉。
偫听相接。
震闻乎数十里外。
无不举袂阴峰。
扬桡沸水。
洁诚而往。
修礼而去。
尔其倚红树。
凭丹槛。
清泠窈窕。
声闻下土。
披光若灭。
人得至天。
其崇信也。
如彼。
其安闲也如此。
禅期乐净。
道讵越于身心。
观岂恶嚣。
事已冥于世界。
寺之梵众。
得无量无转不退轮永于斯也。
沙门圆实。
密行精苦。
辩才酬对。
以尸臣之命。
功藏于宫。
大夫之灵。
德撰乎庙。
矧夫清凉有地。
常所住持。
忉利为天。
宛其相似。
文殊以之演说。
耆城因而回向者。
复何如哉。
雕而颂之可也。
俾宣偈曰。
洛之表兮伊之东。
山有香兮泉导蒙。
攒栌叠栱兮飞在空。
错石雕珉兮生梵宫。
乘豁险兮开素波。
望参差兮图䌽虹。
维妙力兮归大雄。
天竺之子心定惠。
转轮圣王道光济。
山之曲泉之涯兮。
特胜缘与宏誓。
永安居而悟寂。
混偫物而同契。
永嘉集序 唐 · 魏静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闻夫慧门广辟。理绝色相之端。
觉路遥登。迹晦名言之表。
悲夫能仁示现。应化无方。
开妙典于三乘。畅真诠于八部。
所以发挥至赜。悬梵景于昏衢。
光阐大猷。泛禅波于欲浪。
是以金棺掩耀。玉毫收彩孤标灵鹫之英。
独负成麟之业者。其惟大师欤。
大师俗姓戴氏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偏宏禅观。
境智俱寂。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波澄元海
心珠道种。莹七净以交辉。
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水月虚襟。
布衣蔬食。忘身为法。
悯伤含识。物物斯安。
观念相续。心心靡间。
始终抗节。金石方坚。
浅深心要。贯华惭洁。
神彻言表。理契寰中。
曲已推人。顺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
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静往因薄宦。亲承接足。
恨未尽于方寸。俄赴京畿
自尔以来。幽冥递隔。
永慨元眸积翳。忽丧金鎞。
欲海洪涛。遄沈智楫。
遗文尚在。龛室寂寥。
呜呼哀哉。痛缠心腑。
所嗟一方眼灭。七众何依。
音德无闻。远增悽感。
大师在生。凡所宣纪。
总有十篇。集为一卷。
庶同归悟者。得意忘言耳。
今略纪斯文。多有谬误。
用俟明哲。非者正之。
大忍寺门楼碑 唐 · 释释具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唐开元十有八年
定之深泽大忍寺尼修巨灵分守。
以威不若。
惟窔与隩。
复楼之□拱于(阙十四字)参差竦□以□□垣岩廊于亦制立张皇前殿
以为一寺之表。
此寺也。
始闻于晋魏。
代历于周隋。
有舍利之感。
无忧之迹。
灵龛□阙然恒所嗟怏。
今斯一举。
可谓尽美。
夫其橚矗□□嵯峨山峙。
偃□日月栖□风烟□□微坐修檐。
遏视数百。
若指诸掌。
纵因遐观。
则左碧海而右青山。
依违诸梵之宫。
俄不知川原井邑之所在。
请循其□正象之纪也。
始以经论成□终以功福宅心。
故建兹楼。
用周所愿。
盖式资□之不可以志也。
则所以誓□言护建寺纲列释合志存诚。
于是闾阎豪首。
无非悦服。
大舍者卅有三。
戮力者五十。
转劝者百有八千馀室。
同欲同贯。
竭款效勤。
终始一心有死无二。
凡社保婚聘之礼。
牲币之费。
则归之。
所谓从闇入明信异郡殊方。
从善如流。
元黄式竞者。
不可胜纪。
八材是购□□如云茂绩有孚职乃归木石之攻也已阴判于岩壤之间。
收之果与度量合。
椎轮既□不劝而奔。
推毂排辕。
其指可掬者万数。
先是深数丈。
及兹可揭。
力未其神功也欤。
天恩越自恒典。
百足真务所以凝也□就业□匪翔价善且不孤。
惟大师以解脱之身。
宅无漏之界。
犹不我遐弃。
紫金其容。
从悲愿也。
然则鸿涛沸于真乎。
海且晏然。
化恶云灭。
乃今灵仪在殿。
虽不□于往来。
而神足潜游。
心每陪于履践。
则雰然作为绀宇。
祇陁氏高尚其事。
不利黄金。
以今而观。
有足系也。
超忽时事。
杳然刊诸。
峨峨兹楼。
矫矫首出。
万构争竦。
横云造日。
峻墄仰殿灵□□□擢擢金容魂态可悉超超自功可久。
其利匪一。
海岳灰扬。
此焉终吉。
刺史段公崇简
动中权。
言合道。
德惟淳懿。
政不苛烦。
故百姓安□别驾符公子圭。
长史迹佐理之德。
实难其人。
司功李公真。
县令刘公遂昌
好宽厚之德行和乃心兹楼故获终吉。
丞齐公贤。
主簿樊公璆。
尉张公怀。
尉张公仲良。
前尉乘公琎。
以道联(下阙)
述二大德道行记 唐 · 蔡景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八
大德檀越门徒。情深道义。
惠灯传照。朗晤心灵。
示诲之恩。碎躯难报。
今瞩赞佛之次。述二师之至诚。
辄申毫末之辞。式颂弥天之德。
庶望将来君子。知三宝之住持。
敬题行记。书之如左。
法师义纮。字宏济
东魏邺城人也。俗姓张氏
年七岁。依□马寺□□□□□息兹弟子天纵英灵。
聪惠明哲。文明初岁。
落发染衣。住谼谷寺。
勤于艺业。内外俱赡。
解行双美。妙善悉昙。
奉敕徵□□□□□二京翻译。于是参详圣旨。
□阐梵言。译金光明经萨婆多律掌珍诠等三百馀卷。
并诠辞證义。笔授缀文。
又补充□僧统司修窣堵波检校。寻被抽入荐福寺满世大德。
百坐讲说。频登胜席。
殿庭论议。擢以令名。
法师学海宏深。辞林迥茂。
阐扬□□名播二京。其时僧众咸号法师东魏大乘纮矣。
又补京慈悲寺都维那。复于内道场佛光殿转经行道。
面奉□□□□□□菩提迎接经像。至乾陁罗国。
迎得三藏邬帝弟婆将真容画像廿铺。舍利千馀粒。
三藏梵本二部。至京闻奏。
圣□严驾□□法师驰驿王城。方穷异域。
往来四载。途经一万八千。
供奉二朝十有三记。前后敕赐法衣道具。
随得转施。不以自资。
□□之怀无以加也。觐省重奏。
请归□道俗钦风。屈为谼谷寺主
其时州将贺兰温。六条儒雅。
八正居怀。辍□寺□□□补充大云寺师教授
于是宣扬妙旨。成庶品之津梁。
演畅微言。启含生之耳目。
众又举法师以为上坐。纲纪寺众。
□□□□□□准敕再涤释门。甄明戒律。
重补充清涤上座。法师精勤摄念。
策励持经。维摩法华。
日诵一遍。戒定惠解。
讵测浅□□□□□式题斯记。法师乾寿
字崇诠。义纮同郡人也。
俗姓李氏。年廿岁。
化乐寺崇□法师为传法弟子。学法华经惟识俱舍因明等论。
皆理极精微。妙穷法相。
證圣之岁。剃落披缁。
住谼谷寺。奉别敕补充当寺教授
法师于是广演谈元。深攻理趣。
威仪肃物。雅操超偫。
又补都维那。纲纪众事。
利益常住。轨范僧□修复伽蓝。
咸皆壮丽。故得宝坊金地。
月殿重明。严饰山门。
光扬佛日。缁徒济济。
士庶锵锵。三宝郁兴。
四众攸仰者。其惟法师住持之德也。
又以崎岖山路。剪拓修夷。
枯涸川原。疏泉汲引。
哀矜物类。济乏赒无。
悲敬双修。广行□舍。
此皆法师大悲之行也。又乃天资妙□巧惠殊伦。
智用合宜。动中规矩。
内怀至孝。无忝所亲。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是谓孝道毕矣。恭穆仁慈。
谨敬谦□是谓礼仪备矣。未有已任孝别起津梁者哉。
故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法师志崇清净之福。以报鞠育之恩。
神用研精。敬□□室。
于是依山构宇。备设堂仪。
凿石疏□宏开洞室。池引八功之水。
炉焚六铢之香。七物咸珍。
众事周赡。长时供养。
通浴圣凡。法师四摄利生。
三悲鬻□融心二谛。观照五停。
积德难量。解行弥广。
略陈纲纪。题斯纪焉。
左街僧录惠大师文集序1000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谓儒书为外学
工诗则众,工文则鲜,并是四者,其惟大师
大师世姓高氏,法名赞宁,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吴兴郡德清县
祖琄、考审,皆隐德不仕,母周氏,以唐天祐十六年岁在己卯,某月某日,生大师于金鹉山别墅,时梁贞明五年也。
武肃王钱某专制江浙,后唐天成中出家。
清泰初,入天台山受具足戒,习四分律,通南山律。
长兴三年武肃薨,文穆王讳嗣位大师声望日隆,文学益茂。
时钱氏公族有若忠懿王讳、宣德节度偡、奉国节度使亿、越州刺史仪、金州观察使俨、故工部侍郎昱,与大师以文义切磋。
时浙中士大夫有若卫尉卿崔仁冀、工部侍郎慎知礼、内侍致仕杨恽,与大师以诗什唱和。
又得文格于光文大师汇征,受诗诀于前进士龚霖,由是大为流辈所服。
钱塘名僧有若契凝者,通名数一支,谓之「论虎」;
常从义者,文章俊捷谓之「文虎」;
大师多毗尼著述,谓之「律虎」,故时称四虎焉
署本国监坛,又为两浙僧统,历数十年,像法修明,缁徒整戢。
太平兴国三年忠懿王携版图归国,大师奉真身舍利塔入朝。
太宗素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别赐紫方袍,寻改师号曰通
故相卢朱崖,深加礼重。
参知政事李穆,儒学之外,善谈名理,事大师尤为恭谨。
八年,诏修《大宋高僧传》,听归杭州旧寺,成三十卷,进御之日,玺书褒美。
居无何,徵归京师,住天寿寺。
参知政事苏易简奉诏撰《三教圣贤事迹》,奏大师与太一宫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
大师著《鹫岭圣贤录》,又集《圣贤事迹》凡一百卷。
制署左街讲经首座
至道元年知西京教门事
今上咸平元年,诏充右街僧录
先是,故相文贞公悬车之明年,年七十一,思继白少傅九老之会,得旧相吏部尚书宋琪,年七十九;
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年七十五;
郢州刺史、判金吾街仗事魏丕,年七十六;
太常少卿致仕李运,年八十;
水部郎中、直秘阁朱昂,年七十一;
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年七十九;
太子中允致仕张好问,年八十五;
大师时年七十八,凡九人焉。
文贞公将宴于家园,形于绘事,以声诗流咏播于无穷,会蜀寇作乱,朝廷出师,不果而罢。
今九老之中李、宋、杨、魏、张已先逝矣,大师年八十二,视听不衰。
于本国,历武肃、文、废王、忠懿凡四世,于朝历梁两帝,后唐庄宗应顺清泰晋高祖、少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梁王,我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我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通今上凡十五朝,而能受《洪范》向用之福,处浮图具瞻之地,岂所谓必得其寿,必得其位者乎?
大师以述作颇多,叙引未立,猥蒙见托,不克固辞。
总其篇题,具如别录。
凡《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览其文,知其道矣。
其世家行事,备而书之,使后之传高僧、铭塔庙者,于兹取信云(《小畜集》卷二○。)
此所举仅三虎,或脱一虎,或「四」为「三」之误。
为窦氏小师璿和尚761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年月日。某谨以斋蔬之奠。
敢昭告于和尚之灵。伏惟和尚降灵自天。
依化游世。角立独出。
嶷然生知。凤凰开九苞之翼。
豫章横万顷之陂。始传灯而纳照。
因落发以从师。迈龙象以蹴踏。
为天人之羽仪。绍释风于西域
回佛日于东维。若大块之噫气。
鼓和风而一吹。热恼清洒。
道芽荣滋。走吴楚以宗仰。
将扫地而归之。呜呼。
来无所从。去复何适。
水还火归。萧散本宅。
宝舟辍棹。禅月掩魄。
痛一往而无踪。怆双林之变白。
某早乘训诲。偏倚恩慈。
忝餐风于法侣。旋落荫于禅枝。
号无辍响。泣有馀悲。
手撰茗药。精诚严思。
冀神道之昭格。庶明灵而飨之。
中岳越禅师塔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六
智之深者反照。仁之大者无思。
反照而万物同明。无思而一切咸寂。
真如住乎无住。妙有生乎不生。
惟禅师至其极也。禅师法号常超
发定光于大照大师。垂惠用于圣善和上
證无得于敬受阇黎司徒郭公举为东京大德。
御史中丞公表敷教于三吴。乃沿汉至黄鹤矶
州长候途。四辇瞻绕。
请主大云寺。浩浩偫醉。
愿沾醒药。于是以梵纲心地。
还其本源。楞伽法门。
照彼真性。荆越之俗。
五都侨人有度者矣。宝应二年暮春季旬之二日
證灭于禅居。缞杖百千。
江哀山悴。凡入诸佛正位二十九
存父母遗体五十九年。门人宝藏熙怡等。
号捧香氎。建塔东冈。
遵象法也。禅师沧州人
姚姓。灵和应于海碣。
弱岁齿于儒者。既而舍孔氏之经。
为释门之允。闻西河摄护第一。
乃往从师。次诸嵩颍。
服勤上法。理妙词简。
神凝道深。盖六度之龟麟。
人天之海岳也。嗟夫。
雨宝之珠。伏于泥下。
燎原之火。隐在木中。
开示有期。继生宗范。
摩诃达摩以智月开瞽。法雷破聋。
七叶至大照大师。门人承嘱累者曰圣善和上
环注源流。含灵福备。
乃灌其顶。龙像如林。
及狂虏逆天。两京沦翳。
长老奉持心印。散在偫方。
大怖之中。人获依怙。
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广矣大矣。觉之正之。
默兹元照。不为深乎。
弟子司封员外郎赵郡李华。泣举双林。
敬表仁旨。时广德二年正月六日
东都圣善寺无畏三藏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惟和尚轮王梵嫡。
号善无畏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其先自中天竺回。
因难分王乌茶
父曰佛手王。
和尚生有圣姿。
早兼德艺。
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睹诸兄举兵搆乱。
不得已而后征之。
接刃中体。
捍轮伤顶。
军以顺胜。
兄以爱全。
白母后
告偫臣曰。
向者亲征。
义断恩也。
今以国让
行其志也。
因置位于兄。
固求入道。
太后哀许。
赐以传国宝珠。
南至海滨。
得殊胜招提。
入法华三昧。
聚沙建塔。
誓一万区。
黑蛇伤指。
而不退息。
身寄商舶。
中印度
密修禅诵。
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
而舟行万里。
与商人同遇偫盗。
阽于并命。
和尚慰帖徒侣。
默诵真言。
七俱视尊。
全现身相。
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诚
指踪夷险。
越穷荒。
踰毒水。
至中天竺境上。
乃遇其王。
王之夫人。
和尚妹也。
和尚服同凡品。
而徒侣以君礼奉之。
王问获其由。
嗟称不足。
菩提眷属。
是日同归。
慈云布荫。
一境丕变。
于是发三乘之藏。
究诸部之宗。
品偈章句。
诵无遗者。
说龙宫之义理。
得师子之频伸。
名振五天。
尊为称首。
那烂陀寺像法之泉源。
众圣之都会。
乃舍宝珠。
莹大像额端。
昼如月魄。
夜则光耀。
僧有达摩鞠多。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实八百年也。
和尚投体两足。
奉为本师。
钵中非国食。
示一禅僧
华人也。
见油饵尚温。
粟饭馀煖。
愕而叹曰。
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
是彼朝熟。
而午时至此。
何神速也。
会中尽骇。
和尚默然。
本师谓和尚曰。
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
吾适受供而反。
汝能不言。
真可学也。
乃授以揔持密教。
神龙围绕。
森在目前。
无量印契。
一时受顿。
即日灌顶。
天人师
称曰三藏。
三藏有六义。
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而统摄之。
惟陀罗尼菩提速疾之轮。
下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
生于此门。
夫慧照所传。
一灯而已。
慧照殊异。
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
微尘三昧菩萨。
金刚揔摄于诸定。
向月悬同于法身。
顿升阶位。
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和尚遍礼圣迹。
周行大荒。
不悔艰难。
每所三至。
为迦叶剃发。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山
有猛兽前路。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
有牟尼立像。
右侍者
色相如生。
中印度大旱。
和尚请雨。
观音大圣在日轮中。
手执净瓶
注水于地中。
感咽于双树之下。
问往昔于佛世之人。
为者不言。
十问其一。
锻金为贝叶。
写大般若
镕银起窣堵坡等佛身相。
母后和尚已化。
泪竭丧明。
及寄疏问安。
朗然如故。
大雄灭后。
外道如林。
九十六宗。
各专其见。
和尚皆随所执。
乘喻破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雨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满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其以心制狂。
即身观佛。
本师喜曰。
善男子。
中国有缘。
可以行矣。
乃顶辞奉下。
至迦湿弥逻国。
中夜次河。
河无津梁。
浮空以济。
受请于长者。
有罗汉降曰。
我小乘之圣。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和尚
授以名衣
乃升空而去。
鸟旸国有白鼠驯绕。
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而可敦请法。
和尚乃安禅树下。
法为金字。
列在空中。
突厥之妻。
有以手按其乳。
乳为三道。
飞注和尚口者。
乃合掌端容曰。
此我前生母也。
或误举刃三斫。
支体无所伤。
斫者唯闻铜声而已。
至雪山天池。
和尚不愈。
本师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
不舍生死。
汝久离诸相。
宁有病耶。
言毕而冲天。
则洗然而愈矣。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夷人贪货。
率众合围。
乃密为心印。
而蕃豪请罪。
至中国西境。
夜有神见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中州
礼足而灭。
以驼负经。
西川
龙沙
陷驼足。
没于泉下。
和尚入泉三日。
止龙宫而化之。
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
睿宗道尊德盛。
立契无为。
诏僧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
以俟来仪。
开元绍兴
重光大化。
圣皇梦与真僧见。
其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
图之殿壁。
和尚至止。
与梦合符。
天子光灵而敬悦之。
饰内道场。
尊为教主。
自宁嶭二王而下。
皆跪席捧器。
为师宾大士于天台
接梵筵于帝座。
国师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
于此为盛。
有术者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
效其神异。
和尚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施矣。
其馀秘要。
代莫闻也。
累请居外。
敕诸寺递迎。
随驾至洛京
诏于圣善寺安置。
自出内之后。
奔走华夷。
和尚临之。
贵贱如一。
奉仪形者。
莲华开于眼界。
禀言说者。
甘露降于心源。
超然自悟曰。
有其人矣。
法侣高标。
惟尊奉长老宝思。
其馀皆接以门人之礼。
禅师一行者。
定慧之馀。
术穷天地。
有所未达。
咨而后行。
和尚质粹神迈。
气和言简。
不舍律仪。
而身心自在。
不离坐席。
而愿力俱圆。
有来毕应。
触应无碍。
故众妙悬解。
艺能兼于百工。
大悲普薰。
草木同于一子。
不知其极也。
于本院铸金铜灵塔。
以此功德。
应缘护世。
手为模范。
妙极人天。
寺众以销冶至广。
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
灾延宝坊。
笑而言曰。
无可为忧。
自当有验。
及鼓铸之日。
大雪蔽空。
灵塔既成。
瑞花飘席。
前后奉诏。
禳旱致雨。
灭火返风。
昭昭遍诸耳目矣。
从容上请。
大庇缁林。
正法之兴。
系于龙象。
信也。
表求还国
优诏不许。
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右胁累足。
涅槃于禅室。
享龄九十九。
腊八十。
法界凄凉。
天心震悼。
鸿胪卿李岘仪宾律师护丧事。
以某月日葬于龙门西山
涕慕倾都。
山川变色。
弟子宝思禅师荣阳郑氏。
畏禅师琅琊王氏。
皆高族上才。
超然自觉。
息言为乐说之辨。
妙用即禅那之宗。
和尚之室。
惟兹二人。
乾元之岁。
再造天维。
大君證无缘之悲。
躬行不匮之孝。
由是释梵扈跸。
天龙济师。
凶秽扫除。
人祗清净。
位光付嘱。
教大兴
禅师爰以偈颂。
刻诸金石。
法离文字。
道不可名。
以慰门人感慕之心。
有同颜子喟然之叹。
其文曰。
释宫尊种
龙扶出池。
舍位成道。
天人师
度微尘众。
甘露慈。
仁消大怖。
辨洗偫疑。
法本不灭。
今子得之。
随方演教。
聿来中国。
帝后承迎。
天花满祴。
欢喜园花。
惟闻薝卜。
百千万亿。
调伏其心。
灌顶在昔。
声闻现今。
山王高妙。
海月圆深。
因于示灭
空悲鹤林。
水西山
冥冥元室。
金棺此闭。
式瞻无日。
双宝昭兴。
教尊言密。
归我者因。
因明悟实。
润州上元县福兴寺碑 唐 · 许登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一
维□□□□两仪。
维圣人首于万物。
物本于道。
道行于人。
人资于教。
物本于道者
姑肯务德乎。
人资于教者。
□肯崇德乎。
夫教始于儒。
中于道。
终于释。
释之时义大矣哉。
空寂为体。
慈悲为用。
生死为苦。
涅槃为乐。
□□询夫异兆。
汉后梦夫真仪。
越自西天。
传诸东夏
所以九围之内。
六服之外。
像法流衍。
元风振扬。
四千二百甲子于兹矣。
我天宝之季。
乾柱䆮折。
坤维䆮裂。
有为凶渠。
奸乱河朔
有生逆节。
乘衅江淮
乾元中
暴兵至于金陵
蹂踖闾阎。
残其寺观。
鞠为瓦砾者。
福兴首之。
福兴寺。
梁大同二年之俶建也。
本于塘蒲之东。
迁于银湖之北。
中更一徙。
以袭其初。
传记缺遗。
莫详岁月。
嗟夫。
昔秽国尽烧。
我净土弗毁。
慧眼之睹矣。
今精庐斯坏。
我法侣无归。
凡目之取矣。
有禅师德号道融
本姓楼
东阳义乌人也。
肃宗皇帝龙飞朔方。
大赦天下。
改元为至德
每寺度人。
以蕃王室。
润州刺史御史大夫江南东道节度处置使京兆韦公陟。
俾属城大德。
咸举所知。
禅师行业精修。
法门之中。
裒然为首。
遂正名僧籍。
而□于福兴焉。
初入牛头山
谒第六□忠大师
遽受密印而为正座。
大师三昧之主。
四支之尊。
摄心无涯。
定力无等。
首施钱三十万。
禅师曰。
可□□招提。
□其安乐。
禅师跪以奉命。
乃初请之邑。
再请之州。
州伯邑长
佥谐恳愿。
大唐上元二年龙集辛丑季秋月旬九日
遂移橛旧额。
肇橛新居于天竺之山。
为真宝地也。
天竺在故寺东南七里。
名符佛国。
山则我乡。
此盖有开必先。
阴骘灵鹫。
禅师尝读经典。
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之而言曰。
岂直多徒。
亦堪集事。
遂据此数。
以裒其人。
人钱三缗。
共成法相。
行檀如水。
品物如山。
未盈旬时。
我望充塞□是邑也。
建业旧都。
齐梁遗风。
乃聚沙为塔。
于然灯求记者。
家不无之。
易用受化。
是故栋梁之才。
□里而来。
如陵如堆。
班倕之伍。
千里而聚。
如云如雨。
乩之以日。
懋之以功。
刊山陊崖。
敜阱夷坎。
芟蒙茏为显地。
刬崱□为康衢。
其平如磨。
其细如砥。
禅师以心居中度殿。
以背居后度宇。
以首居高度台。
以足居下度室。
以臂居北度廊。
以手居南度门户。
授□□□皆约我身。
规圆之。
矩方之。
纵度之。
横□之。
上协于天。
下协于地。
明协于人。
幽协于神。
然后斯之以斧斤。
督之以绳墨。
审之以面势。
较之以方隅。
使人无所惑也。
□之以□□□之以榱桷。
□之以轩牖。
墄之以阶墀。
使人知大壮也。
先之以粉绘。
后之以丹雘。
雕之以金璧。
镂之以□□使人观巨丽也。
烁瀛海。
花敷蓬莱。
如鹏斯飞。
如虹斯饮。
色空相射。
晶光相廞。
煌煌炎炎。
□□烂烂。
回翔日月。
吐纳阴阳。
弗可得而名也。
白荡之山。
以□其左。
沧江之水。
以浟其右。
斗辰之□以爓其上。
盘龙之镇。
以抉其后。
望夫南上以启行。
慈姥东向而奔走。
胜势交□□□放纷。
蓄灵孕奇。
□岚泄雾。
彩章屡变。
浓淡更鲜。
又弗可得而名也。
多罗之树。
郁以青葱
功德之水。
湛而清净。
涌塔浮于倒景。
香刹彗于行云。
贵色薝卜之花。
和鸣迦陵之鸟。
大雄据师子之座。
贲然当阳
太子垂璎珞之衣。
嫣然列侍。
相好□□变化无穷。
罔得智而知。
罔得亿而测。
巍巍光大。
不可称量。
四天赫临。
八部周护。
持殳秉槊。
一何棱□□□□颐一何拗怒。
精灵肸蚃。
如在虚空。
(元攴)乎诱掖偫生。
虔修六度
撞钟鸣磬。
以破昏疑。
击鼓吹螺。
以施号令。
闻者开般若之智。
见者发菩提之心。
或谓宝生之国。
极乐之土。
颇黎为地。
黄金为绳。
流泉浴池。
珠交雾幔。
以此为念。
吾无腼焉。
惟禅师之经营兹寺也。
祯符景瑞。
匪朝伊夕。
五翚掊地。
神之定矣。
三虎禦寇。
神之命矣。
二木不夺。
神之正矣。
一泉息浊。
神之净矣。
灵芝三秀。
嬔谷嬔山。
祥莲合房。
于沼于沚。
造门之女。
呴而不宿。
游方之人。
投而弗禁。
祅灾起念而自殄。
危惧归心而必释。
禅师之道。
恶可倪也。
禅师之德。
恶可测也。
演慈悲之化。
降淫慝之神。
皆建庙立祠。
血食不绝。
近云百祀。
远谓千龄。
大则牺牛之建。
小则特豚之祷。
以月以日。
以时以节。
弗敢矫诬。
不□□□□□墉屹然。
灌木捎天。
但得而遵。
何繇而殛。
禅师以为修道之本。
在于利人。
从人之欲。
可谓除患。
乃诣其□□□视谛观。
以日系月。
身心静一。
或呈丑相。
未睹睟容。
或□□□无何稽首。
悉与受菩萨净戒。
而度脱之。
斩阴斩阳。
以为梵宇。
取彼居室。
寘之金仙。
寂寥而无事矣。
城邑聚落。
数百里閒。
巫风遂消。
佛道增长(阙 字)
主之教欤。
禅师之力欤。
二相交修。
一体互用。
不然者。
何以元通妙感而若是乎。
予耳聆嘉声。
目览懿迹。
乃知□圣道者谁能虑始。
创僧坊者□□□□王公大人。
豪富长者。
国当全盛。
家有货财。
然以更之存亡。
积之年纪。
人则尽瘁。
事或丛残。
未有□□乎禅门。
独行世界。
时遭多难。
道弗屡空。
□□而□福自开。
晏坐而万缘斯凑。
不七八稔。
指顾皆成。
轮才乎而。
奂才乎而。
若夫经始之善人。
屋宇之□数。
纪于碑阴之上。
庶千劫炳然而可□其辞曰。
观空匪易。
□相良难。
既观又□扬波导澜。
渊渊我师。
体□行端。
经之精舍。
粲以林峦。
其宇伊何。
维栴与檀。
其饰伊何。
维琅与玕。
耀耀华影。
峨峨郁盘。
閟阴迪阳。
从暑阅寒。
世界非广。
渤澥非宽。
景于是萃。
思于是殚。
甘露之门。
净口以餐。
般若之□□心以安。
右浃大江
左驰长干。
霭如山青。
赩若霞丹。
硉矹丰碑。
□□不刊。
追琢斯文。
亿载是观。
嘉禾玄法师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闲居编》卷二一
夫阐教之士,负法王之优寄,为如来之所使,必以摧邪显正、激浊扬清、为后学蓍龟、作生灵耳目为其己任也。
茍弗能之,而默然自守者,则尸禄备员于佛门矣。
虽讲授,亦奚以为?
或谓诤论纷纭,无益自行,愚谓之不然也。
夫因筌然后得鱼,体教然后修行,名教未正,行如之何?
故不得不诤也。
故君子无所诤也,必也射乎。
其或未晓言教之是非,而言急于修證者,其犹见弹而求诸鸮炙,太早计也,岂若极深研机,为己为人,俾如说如行为益广耶?
仲尼为政,必也正名;
《涅槃》遗诫,急在纠过。
四明知礼法师者,先达之高者也,尝为天台别理,立随缘之名,而鲸吞《起信》之义焉。
永嘉齐上人者,后进尤者也,谓为滥说耳。
繇是并形章藻,二说偕行,如矢石焉。
诸宗匠,莫有评者,翾尔学徒,甚以为惑。
矧兹争论,是佛境界。
惟法师天台之道,穷理尽性;
传《起信》之义,微显阐幽。
庶几乎用为法之心,详其得失;
挥弥天之笔,定彼是非。
俾无穷之机,识正真之路,是所愿焉。
夫如是,则岂忝法王之优寄,亦如来之所使哉!
谨以二公之文咨呈。
金风正高,道体安否?
秋八月望日书。
心镜大师 唐 · 崔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
释氏之宗也。
得了悟真机。
则旷劫不碍。
释迦去世。
曹溪已降。
指心传心。
祖系绵续。
不分万派。
不坠本枝。
故得之者则迥超觉路。
坐越三界。
大师道契
万派之一流也。
大师讳藏奂
俗姓朱氏
苏州华亭人也。
母方娠及诞。
常闻异香。
则知兜率降祥。
来从百亿劫。
怀贞悫。
元奥。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只千古而无对。
为儿时常堕井。
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岁出家。
师事道旷禅师
弱冠诣中岳受具戒。
母念其远。
思之辄泣。
因一目不视。
及归省母。
即日而明。
母丧。
哀毁庐墓。
徵瑞备显。
由是名称翕然。
归敬者众。
因欲蕝诛木。
与禦燥湿。
遽感财施充积。
堂庑乃崇。
院侧有湖。
湖有妖神。
渔人祷之。
必丰其获。
罾罿交翳。
腥膻四起。
大师诣其祠而戒之。
鳞介遂绝。
后挈瓶屦。
以历湖山。
灵境异迹。
游览将毕。
复诣五泄山
遇虚默大师
一言辩折。
符会。
噫。
显晦之道。
日月之所照也。
圣教其能脱诸。
会昌大中
衰而复盛。
惟大师居之。
莹不能惑。
所谓焚之不热。
溺之不濡者也。
周洛再构长寿寺
度大师居焉。
时内典焚燬。
梵筴煨烬。
手缉散落。
实为大藏。
南海节度杨公典姑苏日。
请大师归于故林。
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
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禅院。
迎大师居之。
剡寇裘甫
率徒二千。
执兵昼入。
大师冥心宴坐。
神色无挠。
盗众皆悸慑叩礼。
逡巡而退。
寇平。
郡中奏禅院为栖心寺
以旌大师之德。
凡一动止。
禅者毕集。
环堂拥塌。
堵立云会。
大师学识泉涌。
指鉴岐分。
诘难排疑之众。
攻坚索隐之士。
皆立褰苦雾。
坐泮坚冰。
一言入神。
永破沉惑。
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
现疾告终。
享年七十七。
僧臈五十七。
先是命香水剃发谓弟子曰。
吾七日在矣。
及期而灭。
门人童弟。
号擗泣血
乃窆于天童岩。
弟子培坟艺树。
三载不闲。
忽一日。
异香凝空。
远近郁烈。
弟子相谓曰。
奉大师遗嘱。
令三载之后。
当焚我身。
今三载矣。
异香其启我心乎。
乃定厥议。
揭龛发塔。
再睹灵相。
俨若平生。
其年八月三日
礼法茶毗于天童岩下。
祥风瑞云。
竟日隐现。
舍利数千颗。
红翠交辉。
白光上贯。
十三年。
弟子戒休。
赍舍利述行状。
诣阙谥。
奉敕褒诔。
谥曰心镜
塔曰寿相。
呜呼。
菩萨之变通也。
出显入幽。
示现无极。
其可究乎。
大师自童孺距耆耋。
陈言措行。
皆贻感应。
复以證前生行业。
知示灭之日时。
苟非位跻十地。
根超十品。
孰能造于是乎。
长寿寺时。
谓众僧曰。
四明天童僧昙粹。
乃吾之前生。
有坟塔存焉。
相去辽远。
人有疑者。
及追验事实。
皆如其言。
景求将迓大师也。
人或难之。
对曰。
治宅之始。
有异僧令大其门。
二十年之后。
当有圣者居之。
大师至止。
二十一年矣。
初大师将离姑苏
为徒众留拥。
乃以棕拂与之曰。
吾弗在此矣。
尔何疑焉。
大师潜行。
众方谕其深意。
又令寺之西北隅
可为五百墩以镇之。
众曰。
力何可及。
大师曰。
不然。
作一墩。
种柏五株。
即五墩也。
凡微言奥旨。
皆此类也。
至若辟元关。
谕生死。
宏敷至赜。
不可备论。
咸通十五年
琪祇命四明郡。
戒休以其迹徵余之文。
遂直书其事。
以旌厥德。
铭曰。
空王设谕。
烦恼无涯。
大师心。
照尽尘沙。
大师降灵。
吴之华亭
方娠载诞。
厥闻惟馨。
童蒙堕井。
神扶以宁。
母思目眇。
归省而明渔人祷神。
其获丰盈。
一戒祠宇。
施罛莫婴。
像教中亏。
贝叶斯隳。
手集三乘。
遗文可披。
羊祜环。
仲尼命。
正色兵威。
寄词谭柄。
我来作牧。
空企音尘。
琢兹真石。
庶乎不泯。
答四明法师四种四谛问 北宋 · 释自仁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三
四种四谛出自大经,祖诰备陈。
寻常说示,犹恐闻者领略不亲,暗于文义,今因讲次,即此命题,仰各形言而伸释之。
延庆座主问。
答:原夫四谛而不减三,又不增五者,盖药病相对,因果义足故。
而台宗以是对四教者,莫不摄偏圆,含二理,一期化道,始终备矣。
藏通则诠界内真谛,别圆则诠界外中道。
又理虽二种,而教分四殊。
藏通为界内巧拙,别圆为界外巧拙。
又前二诠真,真理不殊;
别圆诠中,中分但不但。
藏通所有诸法皆由业惑搆造,别圆所有诸法皆佛性变造。
通称为谛者,谛是审实为义,又是谛了为义。
此并总示,后更别陈。
藏教生灭四谛者,苦、集、灭、道皆生灭法也。
欲明其旨,先示四相。
所谓重担逼迫系缚等,是苦相;
见爱烦恼能招来果,是集相
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是道相;
二十五有子果俱断,是灭相。
如《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
次究其旨者,生灭之意也。
此教所化三乘是界内钝根,观智既拙,而不能解了六凡法界当体即空,乃次第析尽,方见于空。
是故六凡于生灭境中随事而辨,则诸法念念迁移,如灯焰焰,似水涓涓,故谓之生灭四谛也。
若论真谛,法性自天而然,则非生非灭矣。
问:既云因灭会真,灭非真谛,何云道灭是真,苦集是俗?
答:婆沙所谓俗谓苦集,第一义谓道灭,荆溪释此,谓合四为二也。
又苦集迷真,道灭顺真,此乃对分迷悟也。
又有苦集时则无道灭,有道灭时则无苦集,此药病对治之义耳。
又有真谛时则无四谛,有四谛时则无真谛,《辅行》所谓更互相倾也。
若论三乘进修,又初门不同。
声闻则以苦谛为初门,缘觉则以集谛为初门,菩萨则以道谛为初门。
况《大经》云:「凡夫有苦而无谛,二乘有苦而有谛」。
当知一乘之人既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故云有苦有谛。
凡夫则不然矣。
此上诸义并不出乎生灭境观,覈其所以,祇缘藏教之人迷真重,故从界内事以立兹名。
二通教无生四谛者,四谛名相与三藏同,若论教旨则异。
故曰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灭相。
《辅行》所谓「观所生心,与前不别,能观观智,即空为异」。
即空异者,藏是生灭观智,通是无生观智也。
《中论》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亦是通教谈于四性无生幻故,故言无生。
如《大品》曰「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等,非其义欤。
又《净名》谓:「法本不生,此因不生也。
今亦无灭,此果不生也。
因果既不生,故言无生矣」。
而如此者,良由此教所诠三乘根性观智巧故,则能体了六凡幻法当处即空。
既即真空,更无一法可以当情,故谓之真空一寂涅槃也。
又复应知通教虽受即空之名,若以圆望之,有言无实。
何者?
以通教教旨非是全体起用、全理成事故,夫言即者是也。
全体是用,全用是体,体用不二,乃圆教所谈也。
别教虽诠中实之理,理在事外,尚非即义,况通教乎。
知通教但有即名而无即义明矣。
当知此教由迷真轻,故从界内理立无生名。
三别教无量四谛者,此教所诠别菩萨法,历劫行行修习河沙佛法,故称无量
然所修虽曰无量,若指其要,不出药病四种。
故曰苦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
集有无量相,尘沙烦恼不同故;
道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故;
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
既有苦集之病,则有道灭之药。
药病种种,对治不同者,良由此教如来藏理而为尘沙烦恼所覆,故修尘沙法门而对治之。
故《辅行》曰「照知一心,起无量心。
心无量故,迷解无量。
迷则十界苦集,悟则十界道灭」,即此意也。
然此教论理则是界外中道佛性,此性为一切法而作依持,但其体不论性具,唯论性起,故使诸法当体不即。
荆溪所谓「派出不云理,是故知是别」是也。
问:圆教诠具法中道,随缘起三千之用,何故不受无量之名?
答:彼圆从实相理,乃称无作。
此教既是附权立性,云所造非,安得与圆同哉?
当知别教所以与圆异者,良由界外钝根迷理之甚,贬之为无量四谛矣。
四圆教无作四谛者,此四立名无作,直指其要,不出以性夺修,是故诸行无作。
今广此意,乃有其三:一、药病相即。
如《妙玄》云:「以迷理故,菩提烦恼名集谛,涅槃生死名苦谛。
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
当知「即」之一字,众妙之门
烦恼生死乃众生之病,今以一实理观体而导之,病即药,药即病,药病一如,更无所作,故云无作。
二、实外无馀。
《止观》曰:「阴入界如,无苦可舍。
尘劳本清净,无集可除。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
而如此者,良由圆教所诠不出一实,一实之外更无馀法。
龙树所谓除诸法实相,馀皆落魔事。
实相无相,遍一切法,无生死相,无涅槃相。
所有诸相,相相真实。
是故四谛俱称无作。
故《四教义》云:「约一实以明四实谛,此四毕竟不可是,即是一实谛,是名无作四实谛也」。
非其义欤。
三、性恶融通。
圆实教中,所有苦集即是性恶,道灭即是性善。
今论性德之行,若全性起修,则一一行业皆悉无作。
若全修在性,则介尔有念莫不圆成。
是知性虽本有不改,而不妨全性具三千起为修德三千。
修虽修治造作,而不防全修德三千即是性具三千。
如是则性外无修,修外无性,修性一如,体用相即。
故《玄签》云「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
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是也。
大哉!
圆乘于修于性既无增减,无作之义兹更明。
他宗不明性具,万法尽属有为。
以是较之,诚不可与同日而语矣。
圆论三义并显无作,只缘此教迷中轻,故从界外理以立斯称。
以上四圣谛义,谨按山家教观,略述梗概如斯。
自仁言词孟浪,学问疏慵,伏惟和尚不弃荒芜,肯赐慈览,至幸。
门人自仁谨答。
大唐□□寺故比邱沁法琬法师碑文 中唐 · 释承远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若夫瑶水之滨。
歌白云而长住。
玉台之上。
乘䌽霞而不还。
敬姜布䦱门之规。
班姬光中禁之□□□□□参差异辙。
犹且播芳徽于□□□□实于紫书。
岂如开八正门。
去尘离俗。
入三乘藏。
钩深致远。
喻筏于爱河之水。
传灯于昏衢之地。
见之于法师矣。
法师讳法琬
俗姓李(下阙数字)
道人也。
应天神龙皇帝之三从姑焉。
原夫马喙高邱。
彰白云之茂祉。
龙光函谷
表紫气之仙望。
清风映乎中古。
大命集乎□□高祖景皇帝
道出鳞皇。
功高羽
牢笼天地。
运日月而揆阴阳。
弹压山川。
驱黎氓而跻仁寿。
曾祖故郑王亮
谥曰孝
咸池别派。
□□□枝乾垂帝子之星。
坤列天孙之岳。
刻舟标智。
岐嶷已称。
毁鞍擅奇。
仁心早茂。
由是荣开朱邸。
宠盛绿车。
丰冠盖之游。
列山河之郡。
祖神□□□空荆扬并三州大都督上柱国襄邑王
谥曰恭
潢汉天人。
紫微系。
大禹以能平水土
式叶俞。
茂先以该博知名。
允谐时望。
惟扬奥壤。
□□雄藩地枕荆门
郊通汝汉。
张皂盖而按举。
褰彤襜而督察。
去思来晚。
德化长流。
五裤两岐。
氓谣式著。
九江士女。
既闻酌□之咏。
三晋人吏。
还歌戢兵之曲。
父德懋。
金紫光禄大夫少府监宗正卿兵部尚书上柱国临川公。
谥曰孝
爵列公侯。
地隆勋戚。
天分斗极。
□□喉舌之荣。
地括河海。
仍受股肱之寄。
法师生积善之门。
诞象贤之室。
风神外朗。
慧敏内融。
幼怀削发之因。
固拒结缡之义。
临川公寝苫在疚。
风树衔哀。
莫申罔极之心。
徒结充穷之痛。
永徽六年
襄邑王薨。
其年奉为亡父舍所爱之女。
请度出家。
皇上以孝道所凭。
谅资于冥福。
诚心克著。
□展于香缘。
奉敕出家。
时年十有三也。
并度家人三七。
并以充师弟子。
法师即随吴国公尉纲之外孙。
其寺吴公之本置也。
□□黄金布地
尚疑须达之园。
白鹤成林。
即是菩提之树。
日宫月殿。
无晦无明。
莲座花台
长夏
法师别置一院。
以修道焉。
苦行精心。
与冰霜而弥励。
戒范禅结。
而逾贞。
地乃护珠。
人惟杖锡。
故得禅枝日茂。
觉蕊年芳。
忍铠横霜。
铦锋颖而无极。
戒珠含月。
射光芒而自远。
至若贯花散花之典。
满偈半偈之经。
莫不吞若胸臆。
如指诸掌。
至乃论堂霞辟。
曳祴成阴。
法座云悬。
飞锡连影。
人同竹苇。
众若稻麻。
法师明镜伺鉴。
洪钟伫扣。
流言泉于玉吻。
惊思风于牙扇。
剖疑析滞。
虚往实归。
固以声华鍱腹。
德高巢额。
檀林擢秀。
鹿苑腾芳。
盖元门之栋梁。
缁徒之领袖矣。
方冀濡足授手。
长宏六度之津。
覃思研精。
永启四禅之键。
岂谓隙驹易往。
藤鼠难留。
若东鲁之山颓。
西州之石折。
教在运往。
感息化穷。
智炬由是沦辉。
坚林以之变色。
垂拱四年岁次戊子九月己酉朔日
迁神于□□寺。
春秋册有九。
惟法师襟神雅正。
操履坚明。
道在则尊。
德高为贵。
法堂宴坐。
心可降魔。
梵宇经行。
影能驯鸽。
高行邻于初地。
雅誉重于弥天。
诚惟周拯。
志尚高蹈。
至于六时清梵。
想鱼岭而腾音。
五夜驯行。
候鲸钟而肃虑。
楷模梵众。
雪凛冰清。
导扬聋俗。
云归海赴。
清徒仰教。
未极元风。
迅景不留。
奄随泡露。
尼山悟迦毗。
法师之侄女也。
义均犹子。
思承上足。
贞心雪皎。
慧性霜凝。
陶善诱而日深。
沐慈风而岁远。
悲法眼之沦照。
痛禅宇之摧梁。
粤以景龙三年岁次已酉正月己未朔十五日癸酉
奉敕起塔于雍州长安县之神禾原。
礼也。
崇构岧峣。
前临黄峤之曲。
层基固护。
却枕青城之隅。
草凌晨而薤露晞。
树肃夜而风起。
以为天长地久
日月所以循环。
露往霜来。
陵谷以之迁贸。
武成之室。
勒徽范于贞碑。
密陵之。
媛德于丰石。
矧夫道高龙象。
德隆鹓鹭。
契无三之妙轸。
入不二之元枢
岂可相质无闻。
受辛莫纪。
敢勒清风之颂。
庶流终古之德。
其铭曰。
鹤林西变。
象教东延。
邈矣年祀。
英灵罕传。
挺生明慧
惟我师焉。
白云凝祉。
紫气浮天。
皇宗赫奕。
帝绪蝉联。
诞乎令裔。
克嗣先贤。
聚沙之日。
救蚁之年。
仁心夙表。
慧性俄坚。
方释尘累。
遂托良缘。
心清镜澈。
戒洁珠圆。
精诚苦行。
雪凛冰鲜。
三乘洞启。
九部咸甄。
时临讲肆。
亟陟香筵。
鹓鸶杂遝。
龙象骈阗。
一扬辨囿。
几沐言泉。
法门栋宇。
觉海舟船。
四蛇讵息。
二鼠俄迁辅仁莫验。
与善徒然。
式建高塔。
爰临古阡。
南瞻豹巘。
北瞰龙川
榆落日。
松槚生烟。
山风四起。
陇月孤悬。
一铭芬烈。
三变桑田。
送衣钵书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二、《芝园集》卷下、《缁门警训》卷七、《缁门尺牍》卷七
某月日,比丘元照谨裁书献于净慈圆照禅师
元照早尝学律,知佛制,比丘必备三衣、一钵、坐具、漉囊,是为六物。
上中下根,制令遵奉。
故从其门者不可辄违,违之则抵逆上训,非所谓师资之道也。
三衣者何?
一曰僧伽梨,谓之大衣,入聚应供、登座说法则著之。
二曰郁多罗,僧谓之中衣,随众礼诵、入堂受食则著之。
三曰安陀会,谓之下衣,道路往来、寺中作务则著之。
是三种衣必以粗疏麻苧为其体,青黑木兰染其色,三肘五肘为其量。
裂碎还缝,所以息贪情也;
条叶分明,所以示福田也。
言其相,则三乘圣贤而同式;
论其名,则九十六道所未闻;
叙其功,则人得免凶危之忧。
龙被逃金翅之难,备存诸大藏,未可以卒举也。
一钵者,具云钵多罗,此云应器。
铁瓦二物,体如法也;
烟熏青翠,色如法也;
三斗斗半,量如法也。
盖是诸佛之标帜,而非廊庙之器用矣。
昔者迦叶如来授我释迦本师《智论》,所谓十三条粗布僧伽梨是也。
洎至垂灭,遣饮光尊者持之于鸡足山,以待弥勒,有以见佛佛之所尊也。
祖师西至,六代相付,表嗣法之有自,此又祖祖之所尚也。
今有讲下僧在原,奉持制物,有年数矣,近以病卒。
将启手足,嘱令以衣钵坐具奉于禅师,实以赖其慈荫、资其冥路故也。
惟禅师道迈前脩,德归庶物,黑白蚁慕,遐迩云奔,天下丛林,莫如斯盛。
窃谓事因时举,道假人弘,果蒙暂屈高明,俯从下意,许容纳受,特为奉持,如是则大圣之严制可行,诸祖之遗风未坠。
谨遣僧赍衣钵共五事,修书以道其意,可否间惟禅师裁之。
不宣。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
生报身于寻阳陶氏。
大司马侃之后。
侃舍宅作西林寺
其孙累有人继前志。
大师幼有觉心。
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和尚
出家受具。
皆目其下。
传七支四分学。
精进勇猛。
所治如官之与宪法。
其徒肃而不敢犯。
自山发其风。
行诸道流。
钧衡绳墨。
所化之处。
无不断断尔。
所居水阁院。
水阁之称。
天下知重。
长讲律业。
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
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
贞元三年
从峰顶本大师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
洎七年。
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
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
十四年。
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
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
至元和初
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
又命简奉迎。
曰。
鹅珠在冰雪之中。
鹤貌出风尘之外。
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
享年七十有三。
法岁四十有九。
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
是年闰月二十一日
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
恭遗命也。
呜呼。
凡与大师游者。
自童年及暮齿。
未尝以言色高下。
用戕于人。
人之聪明。
睹此知教。
虽庭户之近。
必拟迹而后行。
或饥寒之来。
必审公而后取。
所谓声为律。
身为度。
其殆庶乎。
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
对之曰。
吾闻四十不惑。
以至无邪。
正当师之。
我法只尔。
闻者降伏。
知言要理深。
洪州龙兴寺坛。
转至甘露头陀。
惣一十有四会
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
江西以为佛法钟鼓。
皆自水阁出。
考功员外郎李公渤。
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尝视郡事。
得之精微。
每至道场。
膜拜起。
敬。
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
惧先师之德光
不留于金石。
乃以际实行。
付云皋比邱草具状。
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
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
辞不能免。
乃强起笔应之曰。
释之徒有持律。
犹官之徒有持法。
二者谨严。
则教立而道尊。
惟大师以惠觉心。
以心治身。
秉佛宪书。
为佛翰垣。
调驭诸根。
不生一尘。
提导孺孩。
出离火燔。
升我渐阶。
入我便门。
慈覆轩轩。
法洒翻翻。
膏之清濡。
长之茂蕃。
故自匡庐
散吴楚间。
受教比邱。
处元关。
或坐道场。
或登戒坛
景我之山。
派我之川。
珠贯大千。
印可无边。
来也不羁。
去之偶然。
吁嗟乎西林佛日。
尝在此兮已焉。
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
门人元谏等树。